文山壯族的喪葬習俗,一般為木棺土葬。凡死者,因男女、老少、班輩不同,葬禮亦不相同。但葬禮最隆重,儀式最多者,是年過七旬的老人。
報喪
老人病危,在未死前,就將其抬到堂屋鋪床上躺著。并將在其他村寨居住的子女召來,日日夜夜守候。老人一落氣,就在門口連放三響火槍,向附近親鄰報喪。緊接著,一些人分頭走向四方八面的村寨,向三親六戚報信,一個孝子,由一個老人領著,挨家挨戶磕頭,每到一家門前、孝子就磕頭,那位老人就說:“孝子磕頭,請幫個忙,送老人上山安葬!”直到家家戶戶都磕了頭,報了喪,才返回家來。而另一個孝子,飛快出門,去請么公來主持葬禮。孝女則挑著桶,到龍潭挑回清水,倒在鍋里,摘柚子葉來煮水,為死者洗澡。死者是男,就剃頭;是女,就梳頭打扮。洗完澡,再為死者穿上新衣新褲新鞋襪抬起來,停放在堂屋中的一塊席子上,臉上蓋上一塊白布,準備入棺。入棺前,子女輪番在尸體旁守候,寸步不離,嚴防貓從尸體上跨過。傳說,貓從尸體上跨過,尸體就會動彈,甚至會直立起來,十分恐怖。富寧縣的皈朝、者桑、板倫一帶的壯族,老人死時,有幾個子女,就用麻編織幾條帶子,按子女年齡,不分男女,從頭至腳橫著平行放在席子上,再將死者抬放在麻帶上。入棺時,子女和親屬排成兩行,每人拉著帶子的一端,拽著麻帶,將死者抬進棺木內,再抽出麻帶,不用手抬死者裝殮。
入殮
么公請到家門口,孝子孝女馬上跪在門口迎接,么公抽出腰間的長刀,在空中畫符。畫畢,么公才走進停放死者的堂屋,含一口水噴在屋內,將長刀插在死者面前,口中念念有詞。接著,掐算死者入殘、出殯,下葬日時,入殮時,么公再叫孝女到龍潭里拾一盆清水給么公,入殮時,所有子女和親屬,都號啕大哭。這是與死者的決別。男人們將死者抬進棺材后,么公用柚子葉,一邊蘸清水灑在死者身上,一邊高聲念道:“一灑甘露水,二灑得清涼……”念完灑畢,又手拿紙花,領著死者子女和親屬繞棺木一圈,并將紙花灑在死者身上。子女一邊轉著圈子,一邊看著死者大哭。接著,用黃、紅、黑、白藍五色線拴在木釘上,蓋上棺木蓋,釘上木釘,直到釘好封嚴為止。
守靈
死者入殮后,沒有選擇好出殯的吉日,就要守靈。棺木在家中停放幾天,就得守幾天,日夜都有子女及親屬守護。喪葬期間,孝子孝女,都要戴孝。廣南縣的蓮峰、阿科、舊莫一帶的儂支系,死者子女都穿白衣白褲,頭戴白孝帕,腳穿白鞋。一般親屬只穿白衣,或者戴白帕。靈堂一般都供有死者靈牌和衣祿飯,極其肅穆,莊重。廣南縣的八寶和富寧縣的沙支系,靈柩前扎一道彩門,門內立一屏風。擋住棺木。并雕龍畫鳳,極為壯觀。屏風兩則,留有余地,直通靈堂。屏風正面,放一張桌子、放供祭品,插香點燈,靈柩上蓋著一塊黑紗。兩側鋪滿稻草或者席子,死者若有名望,或者是有錢有勢的人家,在守靈期間還興“典祖”?!暗渥妗鼻?,在屏風前擺三張桌子,成品字形,請地方官吏三人到場,主官居中,兩個副官分坐兩邊。這時,主持“點祖”儀式的“喊宮”將筆、針和紅紙放在桌子上后,大聲叫:“大孝子入內!”大孝子進門跪下,連磕三個頭,站在三個官吏面前。副官將大孝子左手抬起,用針戳中指直至出血,才用筆蘸血,交給居中的主宮,讓主官在紅紙上書寫死者姓氏。如果用血在紅紙上寫字,血不染紙,字寫不上,就認為這個兒子不是死者的血脈,就再喊第二兒子。第二個兒子的血若再沾不上紅紙,又再喊第三個兒子。若第三個兒子的血能在紅紙上寫出字,才認為他是死者的親生兒子。哪個兒子和血首先能在紅紙上寫出字,才叫哪個兒子在出殯時抬靈牌?!暗渥妗辈弧暗洹眲t己,一“典”就必須“典”三代。
出殯
出殯前一天,三親六戚必須趕到。死者后家和死者媳婦的娘家,一般送兩只雞,兩只鴨,而禮金多少不一,人多禮多、人少禮少。女婿除送一頭豬,一只羊外,有錢者,還抬三筒五彩紙錢,請兩個吹嗩吶,一群耍獅子的人,吹吹打打,趕來奔喪。有錢的女婿越多,吹嗩吶的、跳獅子的、耍刀弄槍的越多,五彩紙錢也越多,喪禮就隆重熱鬧。窮女婿無錢買豬買羊,也必須買豬頭羊頭和豬尾羊尾來頂替。到死者家時,姑爺進門,在靈牌前跪下,而孝子則迎出門外,向所有來參加吊喪者磕頭致謝。抬禮物者,祭獻三牲菜肴。么公站在靈牌前、一向死者大聲點報,請死者收下祭禮。獻畢,便抬進廚房。每來一起吊喪的人,都這樣舉行祭禮,孝子和么公,忙得不可開交。
吊喪者來完后,當天,就在院子壩里請么公做道場。院壩里插著五彩筒錢,筒錢下擺著桌子,桌子前孝子孝女一字形排列,跪在筒錢下。么公念念有詞,聲音不快不慢,不大不小,念個沒完沒了。當晚,孝子孝女聚集靈堂,用黃、紅、黑、白、藍五彩糯飯,祭獻死者。接著,孝子孝女按年齡大小,依次抓五彩糯飯,放入衣祿罐內。抓飯時,雙手交叉,一人只抓一次。孝子孝女多的少抓、少的多抓;先抓者少抓、后抓者多抓,抓到最后一個,衣祿罐剛滿為宜。衣祿飯裝滿后,么公赤手畫符,在罐內放上一半雞腿,再用錢紙畫符,用一塊紅布蓋在罐口,拿五色彩線,將罐口扎牢封嚴,放在靈前。那一夜,么公念經,直至通宵達旦。富寧縣那能地區的壯族,若出殯時辰沖犯著子女,又不能更改出殯時辰時,就舉行跳火坑儀式。這儀式,必須在出殯前舉行。那火坑,長約二米,寬約一米,坑內燃著熊熊炭火。跳火坑時,么公用木棒將坑內炭火打緊壓實,按跳時跨步大小,每步都鋪一張浸水的錢紙在火炭上。鋪畢,么公含口水向空中一噴,念過祭詞,便走在前,孝子孝女按年齡大小跟在后面,從火坑中按步數走過。這種跳火坑儀式,除那能地區外,其他壯族地區不這樣做,如出殯時辰克著子女,子女則回避,不參加葬禮。
出殯那天清晨,么公大叫:“出殯!”隨著他這一聲喊叫,鞭炮辟辟啪啪地爆炸,孝子孝女鳴鳴哇哇的哭。他們一邊哭一邊跨出大門,長子抱靈牌在前,大姑爺捧衣祿罐跟后,其余孝子孝女,年齡大小,一字形從門檻前排到院壩中,頭朝門內,腳朝外,依次趴在地上,讓棺木從背上掠過,為死者搭橋。孝子等棺木掠過,又依次爬起來,急步朝前,趴在地上。如此反復三次,搭了三次橋,才不再趴下,棺木抬到做道場地停下,將靈牌和衣祿供祭靈柩前,才回家中吃早飯。
吃過早飯,到吉利時辰,拿一塊紅布(有的地區用黑紗,有的地區用毯子)蓋在棺木上,布上再放一只雄雞,照例大兒子抱靈牌在前,大姑爺捧衣祿跟后,孝子孝女排成“1”字,搭橋送死者上山埋葬。他們搭了三次橋,就跟隨棺木前進。一路走,一路哭。抬筒錢的,吹嗩吶的,跳跳打打的,都極悲痛。
文山縣攀枝花一帶居住的壯族,出殯時,不僅有抬筒錢、吹嗩吶的,還有跳紙馬舞,耍刀的。那跳紙馬舞的前后左右縱跳,或抖馬鈴鐺,或昂頭擺尾,舞姿優美,舞步剛健。那耍刀的,或殺東,或殺西,舞得呼呼風響。送老人上山安埋,為何跳紙馬舞呢?傳說宋朝年間,交趾人經常到壯族村寨騷擾。一年臘月,天天都是滿天大霧。因近年關,大人忙殺豬煮酒舂粑粑,就叫娃娃吆牛上山去放。恰恰那天,交趾人將牛搶走了。男人們聽說,都抬著刀槍箭戟,沖出寨子,去追牛。男人走后,交趾人來搶寨子!男人都不在家,難以抵抗交趾人,就在這時,一個叫王三姐的出了一個妙計,領著寨中女人,女扮男裝,用紙、布做了一些假馬,系上鈴鐺,套在身上,有的提刀,有的舞箭,迷惑阻擋交趾人進寨搶劫財物。交趾人見寨中有許多“男人”抬著刀槍,騎著馬,奔來奔去,霧又濃,看不清楚,不敢進寨,只得盤桓觀望,伺機攻寨。不多一會兒,男人們趕著牛群回來了。女人們乘機殺出,與男人們里應外合,消滅了來犯的交趾人。過了幾十年,王三姐死了。為了頌揚王三姐大智大勇,保衛壯族村寨的精神,激勵后人敢于反抗入侵者,就用紙、布做馬,染上顏色,習演她領著婦女們迷惑交趾人的基本動作,送她上山安埋。后來,這種送葬習俗,就一代傳一代,傳到今天來了。但年輕人死時不興跳紙馬舞,要年老的人死送葬時才跳。
下葬
死者抬到山上,就挖塘洞,抬石頭,忙個不亦樂乎。到下葬時辰,男人們才將棺木放進塘洞內。接著,孝子孝女用衣裳下擺兜土,撒在棺木上,你一兜,我一兜,連撒三兜。孝子孝女撒完,三親六戚接著每人撒三兜土。之后,眾人刨土壘墳堆,砌圍墳石,立墓碑。并將衣祿罐埋在棺木左側。墳砌好后,孝子點香燒紙,祭獻死者,并把抬來的五色筒錢一概火焚,送給死者陰間受用。獻畢,大孝子捧起靈牌,和眾人一起依依不舍回家,將靈牌放在神龕上供奉。葬后三天,子女再次殺雞煮肉,到新墳前祭獻,并進一步修整墳墓叫復山。此后,只有每年清明,才去墳上祭獻。
守孝
廣南地區的儂人支系,老人死那一年臘月二十九日晚,興為死者做紙衣,殺雞殺鴨,做粑粑,蒸糯米、進行祭獻。當晚,一家老小通霄不寐,大講老人的功德,大談老人撫養兒女之恩,緬懷死者。老人死后三個月,或者一百天中,只吃素,不吃肉。三年內,女子不能唱歌,不能嫁娶。所穿孝服,除了換洗之時。都經常穿在身上。孝鞋,則到穿爛為止。